学院新闻

通知公告

  • 03
    2024.12
    上外秉承“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校训精神和“诠释世界、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国家发展、服务人的全面成长、服务社会进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为办学使命,深入推进“多语种+”办学战略和以“跨、通、融”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人才,致力于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 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科研人员,欢迎有意者前来应聘。
  • 18
    2024.07
    对外翻译工作是我国新时代国际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已经站在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如何让世界更好地认识新时代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对外翻译工作者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和任务。主讲嘉宾将结合个人多年在对外翻译工作中的实践经验,谈一谈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中译者的责任与担当。
  • 14
    2024.06
    口译只是AI技术加持下语音识别出来的源语文本经过翻译然后语音合成输出的目标语文本吗?人类译员的口译是怎样传译的?是在传译什么?本讲将剖析人类口译行为和活动的多重维度,总结口译研究领域的相关发现,在此基础上,探讨口译及其研究不应为AI技术发展所遮蔽的意义。
  • 15
    2024.05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与传播,如何做好总书记著作和讲话中的中华文化典故的翻译成为摆在翻译和外宣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由于中华文化典故的特殊性,做好总书记著作和讲话中的中华文化典故的对外翻译,需要不同语种的翻译工作者和研究者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发挥共同智慧和协同效应。
  • 18
    2024.04
    中国特色话语外译的国家翻译和学者翻译在术语翻译层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即国家翻译重解释,轻规范,在确保译文意思准确的前提下,注重译文的可理解性,但不关注译文的术语性,译文缺乏稳定性,系列术语之间的关联性往往丧失。学者翻译相对更重视术语性,译文在形式上表现出术语的特点,但往往流于字面直译,不利于目标语读者理解,有些译文也不够准确。两种翻译之间缺乏必要的借鉴与沟通,国家翻译的译文未能产生应有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学者翻译则没有体现学者应有的学术性和严谨性。二者应该各取所长,在确定各自译者角色的基础上,找到术语外译的科学原则与方法,产出更多准确而又具有强大传播力的术语译文。

科学研究

  • 2025-01-08
    以《阿Q正传》的人工译本为参照系,运用计量文体学方法考察汉日机器翻译文本,可以揭示其在词汇构成、文体、遣词造句以及句间承接等方面的特征。词汇丰富度分析发现,GPT-3.5用词最为单调,与人工译本差异显著。Google、GPT-4译本与人工译本的差别不明显。但机器翻译不会主动补译,不利于准确传递源文本蕴含的社会、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丰富信息。词源分析发现,机器译本更多地采用了汉源词和外来语词汇,表达更接近书面语,不如人工译本生动、自然。聚类分析发现,机器译本与人工译本在文体特征方面差异显著。前者使用动词偏多,使用修饰词偏少,MVR值低,表达的精确度和语气的丰富度较低,语气较为平淡,情感色彩不足。这对于翻译小说、戏剧等需要传递细腻语义、情感的作品尤为不利。在句间承接方面,无论是Google,还是ChatGPT,所用接续词都不如人类译者丰富、准确,且表现出更强的规范化翻译共性特征。这使得部分译文未能正确还原源文本的前后句逻辑关系,影响了译文的忠实性和可读性。这些都是译后编辑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 2025-01-07
    近日,翻译研究院王有勇教授先后在黎巴嫩“亚洲与中国研究中心”官网和阿曼《观点报》就中国在叙利亚新政权问题上的应对策略发表时评文章。
  • 2025-01-02
    翻译文学是世界文学进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文学存在形态,又是中外文学史展开的重要场域,也是人文科学诸多相关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近代以来的汉语文化空间涌现了大量汉语翻译文学,这一体量可观的跨文化存在,有待诸多学科从不同角度切入研究。本讲演录意在从世界文学和世界翻译文学的系统中,分析作为跨文化实践及其产品的汉语翻译文学,讨论翻译文学的多学科意义,以及相关学科的协同对翻译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入的必要性。
  • 2024-12-26
    多模态外交话语在宣传外交思想、推进外交工作、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多模态外交话语研究对丰富外交话语研究的内涵和深化外交话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界定和分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特征及其翻译原则。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政治性、多模态、可视化、匹配性和互动性等,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对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翻译原则产生了影响。在翻译多模态外交话语时需遵循忠实、协调性和文化适应性等原则,以准确而完整地再现多模态外交话语的意义。
  • 2024-11-12
    本文以英语世界译介中国当代民族小说为研究对象,运用形象构建互动性等形象学相关理论,研究英语世界通过对当代民族小说形象“他者言说”构建的当代民族文学形象,探索中国民族文学形象“自我回塑”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英语世界通过媒体、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对当代民族文学形象进行“他者言说”,塑造出一个“具有无限魅力、少数民族文化与主体社会相异”“民族文学包含政治隐喻”和“民族文学书写具有世界文学特质”等的中国当代民族文学形象, 形象构建的互动性表明中国可以从该形象返现英语世界、反思自我,找到民族文学形象“自我回塑”的路径。
  • 2024-10-30
    如何界定译者行为?能否基于某一理论或范式,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析框架,通过系统性研究生成新知?本文尝试从认知翻译学的视角对这些问题作初步的思考,具体探讨译者行为概念的层次、具身属性和分析范畴,阐释译者行为认知研究区别于传统研究的特征和维度,进一步明确译者行为认知研究的目标、维度、问题和方法。

国际交流

  • 2024-03-29
    当地时间2024年3月5日,由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主办、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承办的第七届“丝绸之路的两端:中国与摩洛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学默罕默德塞克特图书馆召开。研讨会围绕“摩洛哥与中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创新和价值创造”这一主题,分享中摩(中国-摩洛哥)交流的成果及展望中摩交流发展的前景,共有中、摩两国的30多名专家学者和近200名师生参与。开幕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摩洛哥大使李昌林、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校长候赛因·阿兹杜格、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林学雷分别代表各合作方致欢迎辞。阿兹杜格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哈桑二世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不断扩大教育合作领域,将孔子学院作为交流平台,在语言培训、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后愿在新兴技术、科技创新、人工智能、医疗保健以及可再生能源等领域与中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务实合作,期盼将此次会议讨论成果付诸实践,进一步巩固两校之间的伙伴关系,同时也促进中摩两国间的相互理解和战略合作。李大使高度赞扬哈桑二世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多年来坚持举办涉及中国和摩洛哥关系国际研讨会,特别是重视充分挖掘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从多个维度探讨提升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中
  • 2023-06-09
    来源:中国翻译协会4月3日,在中国翻译协会年会期间,翻译助力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由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主持。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大卫·弗格森(David Ferguson),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中国著名作家刘震云,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洋,传神语联创始人兼董事长何恩培围绕会议主题作主旨演讲。黄友义主持高峰论坛“去年正值外文出版社成立70周年的时候,我和我的外国同事们给习主席写了一封信。习主席在回信中指出翻译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工作,向我们强调了翻译在中国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大卫·弗格森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当下中国与世界需要更为多元、更有质量的对话,需要表达和传递出更为真实的中国声音和中国形象,也需要更为理性和开放的受众群体,而青年人正是这样的群体。如今中国有一支由成千上万具有良好的外语翻译水平和国际视野的年轻人组成的队伍,他们是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最佳人选。通过音乐、时尚、美食、电影、酷炫的运动等这些青年人特有的交流方式,他们正在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关于
  • 2023-06-09
    ●●●●●4月3日,由中国外文局指导、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2023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宣部副秘书长汤恒,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杜占元出席开幕会并致辞,国际翻译家联盟主席艾莉森·罗德里格斯(Alison Rodriguez)通过视频方式致辞。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主持会议。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在开幕会上作主旨发言。开幕会上举行了2023年“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资深翻译家”、“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表彰仪式,11位翻译家荣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115名翻译家被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6位翻译家被授予“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荣誉称号。上海外国语大学共有5位教授获得表彰“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朱威烈(阿拉伯语)“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荣誉称号李正仁(英语)“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虞建华(英语) 冯庆华(英语) 邱懋如(英语)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朱威烈朱威烈教授在上外执教五十余载,深耕阿拉伯语言文化、中东与伊斯兰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在教学、科研、翻译领域都有着杰出贡献,完成国家部委和上海
  • 2023-06-09
    4月1日,中国翻译协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宣部副部长吕岩松、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中国翻译协会第七届理事会会长周明伟、国际翻译家联盟主席凯文·夸克等在开幕式致辞。 会议表彰了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资深翻译家、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友薛范(俄语、英语)荣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上外卫茂平(德语)、陈晓春(德语)、陆经生(西班牙语)、李维屏(英语)、蔡伟良(阿拉伯语)五位教授被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表彰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于2006年设立,是中国翻译协会设立的表彰翻译家个人的最高荣誉奖项,旨在表彰于对外文化传播、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各民族文化交流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翻译家。此前该奖项曾授予季羡林、杨宪益等30余位翻译界泰斗。 “资深翻译家”荣誉奖项设立于2001年,旨在激励广大中青年翻译工作者以老一辈翻译家为楷模,为构建繁荣、和谐、民主、文明的现代化中国、繁荣中外文化交流事业作出新贡献。至今受到该项表彰的翻译家已达3679人。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亲临表彰大会现场向受表彰的资深翻译家颁奖。 大会选举产生了协会新一届理事会和领导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