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助力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发布者:冯瑜发布时间:2023-06-09浏览次数:49

来源:中国翻译协会


4月3日,在中国翻译协会年会期间,翻译助力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由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主持。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大卫·弗格森(David Ferguson),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中国著名作家刘震云,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洋,传神语联创始人兼董事长何恩培围绕会议主题作主旨演讲。


图片黄友义主持高峰论坛


“去年正值外文出版社成立70周年的时候,我和我的外国同事们给习主席写了一封信。习主席在回信中指出翻译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工作,向我们强调了翻译在中国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大卫·弗格森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当下中国与世界需要更为多元、更有质量的对话,需要表达和传递出更为真实的中国声音和中国形象,也需要更为理性和开放的受众群体,而青年人正是这样的群体。如今中国有一支由成千上万具有良好的外语翻译水平和国际视野的年轻人组成的队伍,他们是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最佳人选。通过音乐、时尚、美食、电影、酷炫的运动等这些青年人特有的交流方式,他们正在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关于中国的积极信息,而这些信息将在情感层面与国外的广大受众,特别是年轻人产生共鸣,从而赢得他们的喜爱,引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逐渐成为喜爱中国、支持中国的朋友,从而实现国际传播工作的创新和突破。


图片大卫·弗格森(David Ferguson)发表主旨演讲


姜锋针对应用型、高层次翻译领军人才的培养思路发表了主旨演讲。他指出,培养高层次人才是有共性要求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四大基本思路分别为:共同培养,即高校、行业、产业“三位一体”;平台化培养,即依托重大翻译项目和翻译工程进行培养;专题化培养,如经典著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式现代化”战略传播专题等;科技化培养,如语料库技术应用、数据分析等。他强调,翻译强则国家强,而翻译人才培养得强,国家的翻译就强。新时代应用型、高层次翻译领军人才的培养要与时俱进、服务大局,服务于国家战略传播和战略发展。要真正能够通过翻译中国来讲述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首先要具备文化定力,其次除了专业的翻译能力,还要精通某个领域,同时还要具备相应的综合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同时注重学习不同文化中的先进经验。 


图片姜锋发表主旨演讲


刘震云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一提到国际传播,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政治、经济、社会、宗教这些层面,而要想真正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生活中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生活中的故事,尤其是应当讲述有情感的小故事。生活的故事能够跨越不同国家、民族、政治和宗教,直达心灵深处,而文学作品就是特别好的一个载体。文学作品的翻译并不单单是有形文字转换,其中包含了很多无形的文化传播。当两种语言交汇的时候,其实也是两个民族、两种文化无形的交汇。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与来自不同国家的读者通过翻译实现了一种跨越时空、跨越文化的特殊交流和兼容并包。


图片刘震云发表主旨演讲


于洋围绕构建中华文明传播的语言科技力量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随着ChatGPT等创新技术的出现,翻译和语言服务产业已经毋庸置疑地面临着第一波正面冲击。机器翻译已成为人类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也已成为跨语言信息传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当中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机器翻译的出现也使得文化传播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因此,我们必须要集中力量构建国家的战略语言科技力量,特别是要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国家级高质量语料库。通过语言科技推动语言服务行业的转型升级,能够不断快速向外输出我们的文化、理念和创新成果,使中国获得更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图片于洋发表主旨演讲
何恩培针对语言科技助力中国文化传播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在信息化时代,中国的文化传播也面临新形势,科技进步使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传播形式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要实现更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就需要有更好的翻译能力。而随着语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翻译时代。未来,译员这个角色有可能会从传统语言翻译者转型为翻译工程师,成为既懂语言,又懂现代语言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他强调:“‘人赋慧于机器,机器赋能于人’。语言是文化的展现,是一个民族言行的根本记录。如果没有人维护这个语言体系,我们就失去了文化的传承载体。如果说语言是思想的边界,那么人类翻译就不会消失。如果说语言是思想的边界,那么人类翻译就不会消失。


图片何恩培发表主旨演讲


来自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翻译行业的代表近700人参加此次高峰论坛。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