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通知公告

  • 18
    2024.04
    中国特色话语外译的国家翻译和学者翻译在术语翻译层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即国家翻译重解释,轻规范,在确保译文意思准确的前提下,注重译文的可理解性,但不关注译文的术语性,译文缺乏稳定性,系列术语之间的关联性往往丧失。学者翻译相对更重视术语性,译文在形式上表现出术语的特点,但往往流于字面直译,不利于目标语读者理解,有些译文也不够准确。两种翻译之间缺乏必要的借鉴与沟通,国家翻译的译文未能产生应有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学者翻译则没有体现学者应有的学术性和严谨性。二者应该各取所长,在确定各自译者角色的基础上,找到术语外译的科学原则与方法,产出更多准确而又具有强大传播力的术语译文。
  • 13
    2024.03
    上外翻译研究院系列讲座SISUInstituteofTranslationStudies,LectureSeries举办信息【日期】2024年3月20日(周三)【时间】14:00【地点】腾讯会议(ID: 530 437 228) 内容提要英文话剧The Spear that Demolishes Five Tigers是译者老舍对其短篇巨制《断魂枪》的改写。如果说原作完成了传统武侠文化由娱乐性到现代性的转化,那么改写本则实现了翻译文学的现代性。改写本既赋予本雅明“译作是原作后起生命”新的含义,也为当下中华文化海外交流提供借鉴。 主讲人简介张曼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中国比较文学》编审。主要研究领域: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中外文学关系,比较文学理论。
  • 20
    2023.12
    上外翻译研究院系列讲座SISUInstituteofTranslationStudies,LectureSeries举办信息【日期】2023年12月27日(周三)【时间】14:00【地点】腾讯会议(ID: 389 875 624)内容提要——“直译”的提出——“直译”的正解——“硬译”的由来——“硬译”的真义——“顺译”的谬误—— 从哲学角度看主讲人简介陈福康原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研究员。代表学术成果为《郑振铎传》(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译学理论史稿》(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日本汉文学史》(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郑振铎年谱》(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杨之华评传》(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井中奇书新考》(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郑振铎研究书系》(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科学术奖)等。
  • 05
    2023.12
    上外翻译研究院系列讲座SISUInstituteofTranslationStudies,LectureSeries举办信息【日期】2023年12月7日(周四)【时间】19:30【地点】腾讯会议(ID: 310 806 065)内容提要讲座重点介绍联合国中文口译职业的日常工作,通过汉译英和英译汉的实例展示国际组织职业译员的能力要求。讲座内容还包括入职联合国必须经过的面试要求,386的意义以及如何准备面试。最后还设有问答环节。主讲人简介李正仁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执行院长,特聘教授,联合国语言大会大学联络组联席主席。1984年加入联合国, 分别在纽约和日内瓦任职。期间曾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危急管理小组成员,中央规划协调处处长,口译处处长,联合国口译考试委员会副主席,国际组织自由职业口译员晋升委员会主席,欧盟汉英口译考试外部考官。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人划线
  • 16
    2023.11
    上海外国语大学(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ISU)创建于1949年12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是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发祥地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进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上外秉承“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校训精神和“诠释世界、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国家发展、服务人的全面成长、服务社会进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为办学使命,深入推进“多语种+”办学战略和以“跨、通、融”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人才,致力于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上外翻译研究院为我校学术研究平台,旨在促进多语种翻译研究人员交流互动、合作攻关,提升多语种翻译研究水平,探索开创翻译学跨学科研究新领域,为翻译学科发展提供学术支撑与服务。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科研人员,欢迎有意者前来应聘。人员基本条件1.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2.符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要求,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与师德素养;3.具备符合岗位要求的专业素质

科学研究

  • 2024-04-16
    “在场”是西方修辞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翻译研究中修辞“在场”的创设与识解维度和转喻密切相关。基于认知识解理论和转喻的运作机制,本研究考察了译者是如何利用修辞“在场”再现原文并影响受众的。研究发现,由于译者受详略度、聚焦、突显性、视角等识解维度的影响,产出的译文在语言表达形式上与原文存有差异,但经由转喻操作后,与原文形成了较高的语义对等。因此在识解维度的作用下,译者通过转喻式翻译基本实现了原文信息的“在场”效果。本研究能够深化翻译中对修辞“在场”的探索,对翻译学与修辞学的系统优化构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2024-04-10
    本研究基于门罗小说 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英汉平行语料库,借助文本情感分析技术,对比考察了原文本、廖绣玉译本和邓若虚译本中的情感词及其所呈现的文体特征。研究发现,在情感词密度、情感词强度及情感流模式上,三个文本间存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两译本的情感词密度高于原文本,但情感词强度低于原文本,尤其是消极情感词,主要是由于两译本采取了增译、弱化、漏译、多词合并及词性转化等翻译方法;两译本之间的差异集中体现在消极情感词上,主要是因为二者倾向于使用不同词类或不同强度的情感词进行翻译;三文本在消极情感流模式上具有显著差异。三个文本情感词上的差异与中西文化认同、两译者地域背景及两译本翻译策略等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从情感词分析的角度拓展了译本风格研究的维度
  • 2024-03-29
    舒婷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颇具争议的朦胧诗派的领军人物,也是“最先得到‘主流诗界’有限度的承认,也最先获得出版诗集的机遇”的朦胧诗人,并借此成为向世界文坛展播新时期中国诗歌新声的先行者。迄今为止,舒婷作品已被翻译成近20国文字,堪称最具国际声望的中国当代诗人之一。关于舒婷作品的海外译介与评述,国内学界主要聚焦英语世界,对其在德语国家的译介接受尚无系统研究。事实上,舒婷在初露锋芒的80年代初既已获得梅儒佩(Rupprecht Mayer)、顾彬(Wolfgang Kubin)等一众德国著名汉学家的关注,被称为“中国少有的名扬世界的”“当代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之一”。据统计,舒婷自1969年正式出版发表了168首诗作,其中114首被译为德语,体量之大,比例之高,实属罕见。本文旨在爬梳分析舒婷作品在德语国家的译介史脉和研究概貌,以期为国内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域外视角。舒婷在德国的译介始于1982年。慕尼黑汉学家梅儒佩编纂、出版的杂志《中国讯刊》(Chinablätter)第二期刊登其本人译自诗集《双桅船》中的4首诗,即《枫叶》《流水线》《一代人的呼声》和《墙》。1984年,梅儒佩再译7首,刊于《中
  • 2024-03-20
    摘要:近年来,国内翻译出版了大量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合译之作,这一现象值得学界关注。狭义上的合译是指两名或两名以上的译者共同翻译一本或一套儿童文学作品,其翻译质量与合译者的儿童文学素养、儿童观、合作模式等因素紧密相关。广义上的合译还涵盖了译者与编辑以及目标儿童读者之间的合作。除了译者的主体作用外,儿童文学编辑对译作的把关以及儿童读者的建设性反馈往往会对译作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作者基于自身的儿童文学翻译实践,首先分析了儿童文学合译存在的必然性及原因,然后深入探讨了译者、编辑与儿童读者等不同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如果译者、编辑和儿童读者能够有效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可大大提升译作的质量。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合译;编辑;儿童读者01引言近十多年来,随着国内童书市场的不断升温,外国童书的引进数量与规模飞速提升,版权引进与国内原创作品的版权输出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其品种和涉及的语种也日益多样化。据《人民日报》报道,“如今,童书已成为我国出版业中发展快、效益好、竞争激烈的板块之一。全国580余家出版社中有520多家从事童书出版,每年印制童书近9亿册,品种多达2.3万余种”(张贺,2
  • 2024-02-23
    在20世纪逼近尾声的时候,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1929−2020)(2020:iii-iv)在他的代表作《巴别塔之后》第三版序言(1997)中,曾就机器翻译做出这样的判断:“对各种模式的机器翻译和机器辅助翻译的研究仍在继续。人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贝立兹’(Berlitz)级——在旅游或商务旅行有限的词汇和句法上——的喜人成果。机器语汇和基础的文本转换已经可以在某些技术和法律通信上提供粗浅的辅助。但是诞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自然语言乃至文学进行机器翻译的说法正在销声匿迹。语义环境的变幻莫测极有可能让这样的念头成为黄粱一梦。”然而斯坦纳不曾料到的是,在其晚年的20多年里,人工智能便进入新一轮发展高潮,其发展速度和规模一再超出人们的预料。在此AI第三次高潮时代,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智能感知等新技术呈爆发增长,日益渗透到包括翻译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显然,传统的纯人工翻译模式已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行业和市场需求,不仅在日常交流、商务、法律、语言教育、科技交流等领域的翻译,远远超出早期“粗浅”的辅助水平,甚至已对人工翻译形成日益严重的职业威胁。翻译行业的发展又推动
  • 2024-01-19
    译著推荐|张和龙 沈雁 张秀丽 李洪斌:贝克特书信集:第二卷 1941—1956上外翻译研究院上外翻译研究院2024-01-19 08:38上海译著推荐—译著信息—译者:张和龙 沈雁 张秀丽 李洪斌译介语言:英译中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年9月—内容简介—萨缪尔·贝克特写于1941年至1956年间的书信展示了他逐渐形成的美学思想和对自己作品的辩护,见证了一个充满激情但却默默无闻的作家逐渐成长为蜚声国际的知名作家的过程,也记录了他对纷至沓来的赞誉的反应。《贝克特书信集》对贝克特15000多封现存信件首次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呈现,从中精选出与其文学创作有关的书信,编入这4卷中整理出版。贝克特的这些信,有写给朋友的,有写给画家和音乐家的,有写给学生、出版商和译者的,也有写给世界各地的文学界和戏剧界同仁的,跨越其60年(1929—1989)的创作生涯。精炼的导读、丰富的注释,以及主要通信人的简介、贝克特活动年表及其他语境信息等,与书信相伴呈现。对任何一个对20世纪世界文学和戏剧饶有兴趣的人来说,这套集子都是必备读物——它不仅记录了贝克特的非凡成就,也展现了一种强有力的文学经验。—

国际交流

  • 2024-03-29
    当地时间2024年3月5日,由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主办、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承办的第七届“丝绸之路的两端:中国与摩洛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学默罕默德塞克特图书馆召开。研讨会围绕“摩洛哥与中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创新和价值创造”这一主题,分享中摩(中国-摩洛哥)交流的成果及展望中摩交流发展的前景,共有中、摩两国的30多名专家学者和近200名师生参与。开幕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摩洛哥大使李昌林、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校长候赛因·阿兹杜格、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林学雷分别代表各合作方致欢迎辞。阿兹杜格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哈桑二世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不断扩大教育合作领域,将孔子学院作为交流平台,在语言培训、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后愿在新兴技术、科技创新、人工智能、医疗保健以及可再生能源等领域与中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务实合作,期盼将此次会议讨论成果付诸实践,进一步巩固两校之间的伙伴关系,同时也促进中摩两国间的相互理解和战略合作。李大使高度赞扬哈桑二世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多年来坚持举办涉及中国和摩洛哥关系国际研讨会,特别是重视充分挖掘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从多个维度探讨提升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中
  • 2023-06-09
    来源:中国翻译协会4月3日,在中国翻译协会年会期间,翻译助力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由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主持。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大卫·弗格森(David Ferguson),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中国著名作家刘震云,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洋,传神语联创始人兼董事长何恩培围绕会议主题作主旨演讲。黄友义主持高峰论坛“去年正值外文出版社成立70周年的时候,我和我的外国同事们给习主席写了一封信。习主席在回信中指出翻译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工作,向我们强调了翻译在中国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大卫·弗格森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当下中国与世界需要更为多元、更有质量的对话,需要表达和传递出更为真实的中国声音和中国形象,也需要更为理性和开放的受众群体,而青年人正是这样的群体。如今中国有一支由成千上万具有良好的外语翻译水平和国际视野的年轻人组成的队伍,他们是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最佳人选。通过音乐、时尚、美食、电影、酷炫的运动等这些青年人特有的交流方式,他们正在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关于
  • 2023-06-09
    ●●●●●4月3日,由中国外文局指导、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2023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宣部副秘书长汤恒,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杜占元出席开幕会并致辞,国际翻译家联盟主席艾莉森·罗德里格斯(Alison Rodriguez)通过视频方式致辞。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主持会议。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在开幕会上作主旨发言。开幕会上举行了2023年“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资深翻译家”、“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表彰仪式,11位翻译家荣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115名翻译家被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6位翻译家被授予“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荣誉称号。上海外国语大学共有5位教授获得表彰“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朱威烈(阿拉伯语)“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荣誉称号李正仁(英语)“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虞建华(英语) 冯庆华(英语) 邱懋如(英语)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朱威烈朱威烈教授在上外执教五十余载,深耕阿拉伯语言文化、中东与伊斯兰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在教学、科研、翻译领域都有着杰出贡献,完成国家部委和上海
  • 2023-06-09
    4月1日,中国翻译协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宣部副部长吕岩松、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中国翻译协会第七届理事会会长周明伟、国际翻译家联盟主席凯文·夸克等在开幕式致辞。 会议表彰了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资深翻译家、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友薛范(俄语、英语)荣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上外卫茂平(德语)、陈晓春(德语)、陆经生(西班牙语)、李维屏(英语)、蔡伟良(阿拉伯语)五位教授被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表彰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于2006年设立,是中国翻译协会设立的表彰翻译家个人的最高荣誉奖项,旨在表彰于对外文化传播、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各民族文化交流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翻译家。此前该奖项曾授予季羡林、杨宪益等30余位翻译界泰斗。 “资深翻译家”荣誉奖项设立于2001年,旨在激励广大中青年翻译工作者以老一辈翻译家为楷模,为构建繁荣、和谐、民主、文明的现代化中国、繁荣中外文化交流事业作出新贡献。至今受到该项表彰的翻译家已达3679人。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亲临表彰大会现场向受表彰的资深翻译家颁奖。 大会选举产生了协会新一届理事会和领导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