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通知公告

  • 16
    2025.07
    本次会议在腾讯会议平台线上举办,会议内容涉及字幕翻译、配音翻译、口述影像、游戏本地化等视听翻译模态。会议将邀请视听翻译领域的知名学者与业界专家做主旨发言。每场主旨发言结束后,会安排10分钟嘉宾与观众的互动答疑。
  • 03
    2025.06
    讲座将围绕翻译工作的基本原则、核心素养与实践形式展开,强调忠实传达原意、语言通顺与文化融合是翻译的根本要求,提出优秀译者需具备扎实的阿拉伯语基础、出色的汉语表达能力、广博的知识视野及深厚的跨文化理解力,并以实例分析笔译与口译的功能差异与操作难点,探讨如何在准确与即时之间实现高效转换,提升翻译在中阿文化交流中的专业性与战略价值。
  • 03
    2024.12
    上外秉承“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校训精神和“诠释世界、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国家发展、服务人的全面成长、服务社会进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为办学使命,深入推进“多语种+”办学战略和以“跨、通、融”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人才,致力于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 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科研人员,欢迎有意者前来应聘。
  • 18
    2024.07
    对外翻译工作是我国新时代国际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已经站在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如何让世界更好地认识新时代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对外翻译工作者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和任务。主讲嘉宾将结合个人多年在对外翻译工作中的实践经验,谈一谈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中译者的责任与担当。
  • 14
    2024.06
    口译只是AI技术加持下语音识别出来的源语文本经过翻译然后语音合成输出的目标语文本吗?人类译员的口译是怎样传译的?是在传译什么?本讲将剖析人类口译行为和活动的多重维度,总结口译研究领域的相关发现,在此基础上,探讨口译及其研究不应为AI技术发展所遮蔽的意义。

科学研究

  • 2025-05-20
    日前,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译学馆公布2025年度自设课题。我院潘峰教授申报的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对外译介策略研究”获得资助。
  • 2025-09-12
    《南海的历史与主权》一书深入剖析了法国、英国及美国对于南海诸岛所有权的档案资料,凭借翔实的档案材料,充分证明了中国对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拥有主权的历史与法律依据,对中国在南海争端解决、局势稳定以及“南海行为准则”的共商方面,具有重大的划时代意义。
  • 2025-07-14
    伊斯兰现代遗产选粹网站(مختارات التراث الإسلامي الحديث)发表学术文章,题为“阿拉伯世界的翻译活动”(مشروعات الترجمة في العالم العربي)。文章主要阐述翻译在文明史上始终是沟通民族、传播知识的重要桥梁。从古巴比伦到希腊化文明,翻译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深度交融。而伊斯兰文明的发展,尤以翻译活动为其黄金时代的重要基石。自倭玛亚王朝起,阿拉伯世界便系统开展翻译工作,至阿拔斯王朝达到鼎盛,巴格达的智慧宫成为学术翻译的重镇,涵盖医学、哲学、天文学等多领域典籍。伊斯兰学者不仅译介希腊、波斯与印度经典,更在注释与创新中推动知识的本土化建构。进入近现代,穆罕默德·阿里的教育改革与译校建设使翻译再次焕发活力,“千册图书计划”“国家翻译中心”等项目推动了翻译制度化发展,开启了知识现代化的历程。近年来,“卡里玛计划”“晨曦—企鹅”等新型项目,也正重振阿拉伯翻译传统,回应当代全球知识传播的新挑战。阿拉伯世界的翻译史,是文化自觉与世界对话的见证。其经验为当今翻译事业提供了宝贵启示,也为文明共生注入持续动力。
  • 2025-07-01
    《习近平扶贫故事》由67篇扶贫故事组成,按照时间顺序,系统讲述了习近平同志先后在陕西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直到担任总书记,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带领困难群众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生动记录了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扶贫开发、驰而不息推进脱贫攻坚的精彩瞬间,展现了习近平同志“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
  • 2025-06-23
    2023年7月30日,希拉(Hira,حراء)学术杂志网刊登了哈立德·萨拉赫·哈乃菲·马哈茂德(خالد صلاح حنفي محمود,Khald Salah Hanafi Mahmoud)的学术文章,题为“阿拉伯翻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الترجمة العربية بين الماضي والحاضر والمستقبل)。本文系统梳理了阿拉伯翻译运动从伊斯兰前时期至今的演变历程。翻译在阿拉伯文明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早期受商贸和征服推动,主要转译波斯、希腊、印度及叙利亚语文献,涉及哲学、医学、科学、文学等领域。阿拔斯王朝马蒙时代达到鼎盛,智慧宫及以侯奈因·伊本·易司哈格为代表的翻译家贡献卓著,其翻译方法由直译转向意译与校勘。伊本·穆格法等人则深刻引入了波斯文化元素。安达卢西亚的伊本·路世德(阿威罗伊)对亚里士多德的翻译影响了西方思想。近代以来,翻译在阿拉伯复兴运动中重启,聚焦西方科学文化。文章指出,翻译不仅是知识传递,常具政治或文化工程性质(如伊本·穆格法传播波斯价值观,马蒙推广亚里士多德主义对抗苏菲“灵知”),深刻塑造了阿拉伯文化(催生新文体、机构)和语言(引入术语、影响
  • 2025-06-16
    2021年12月18日,“阿拉伯世界科学界组织”(Arab Sciemtific Community Organization)网站发表萨吉尔·穆罕默德·厄尔比(Al-Saghir Muhammad Al-Gharbi /الصغير محمد الغربي)的学术文章“阿拉伯世界现代翻译运动与术语多元之困”(حركة الترجمة الحديثة في العالم العربي وصداع تعدد المصطلحات)。本文探讨了阿拉伯世界现代翻译运动与术语标准化进程。阿拉伯现代翻译运动肇始于19世纪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王朝时期,以译书院设立与欧陆学人派遣为双轨,引介西方科学文明。先驱如里法阿·塔赫塔维创“句义相契”译法,布特罗斯·布斯塔尼、乔治·泽丹等学人更就术语创制展开论争,形成“翻译”(الترجمة)与“阿拉伯化”(التعريب)两大路径。然译业勃兴之际,外来词泛滥、规范缺失等问题凸显,折射古典阿语与现代知识体系的深刻裂痕。20世纪初,阿拉伯语科学院运动自大马士革始,遍植开罗、巴格达诸城。诸院虽编纂辞书逾17万词条,却因地域分隔陷入“术语孤岛”。1971年阿拉伯语院联合

国际交流

  • 2025-04-01
    2025年3月18日至23日,翻译研究院刘禹辰老师赴西班牙参加在巴塞罗那自治大学举行的第十届“口述影像高级研讨会”(ARSAD 2025)。本次会议以“生成人工智能时代的创造力: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的口述影像”为主题,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与口述影像跨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会议吸引了来自视听翻译、文化传播、技术研发、政策制定等领域的众多国际专家和学者,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分享前沿研究成果的平台。
  • 2024-03-29
    当地时间2024年3月5日,由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主办、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承办的第七届“丝绸之路的两端:中国与摩洛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学默罕默德塞克特图书馆召开。研讨会围绕“摩洛哥与中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创新和价值创造”这一主题,分享中摩(中国-摩洛哥)交流的成果及展望中摩交流发展的前景,共有中、摩两国的30多名专家学者和近200名师生参与。开幕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摩洛哥大使李昌林、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校长候赛因·阿兹杜格、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林学雷分别代表各合作方致欢迎辞。阿兹杜格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哈桑二世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不断扩大教育合作领域,将孔子学院作为交流平台,在语言培训、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后愿在新兴技术、科技创新、人工智能、医疗保健以及可再生能源等领域与中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务实合作,期盼将此次会议讨论成果付诸实践,进一步巩固两校之间的伙伴关系,同时也促进中摩两国间的相互理解和战略合作。李大使高度赞扬哈桑二世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多年来坚持举办涉及中国和摩洛哥关系国际研讨会,特别是重视充分挖掘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从多个维度探讨提升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中
  • 2023-06-09
    来源:中国翻译协会4月3日,在中国翻译协会年会期间,翻译助力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由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主持。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大卫·弗格森(David Ferguson),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中国著名作家刘震云,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洋,传神语联创始人兼董事长何恩培围绕会议主题作主旨演讲。黄友义主持高峰论坛“去年正值外文出版社成立70周年的时候,我和我的外国同事们给习主席写了一封信。习主席在回信中指出翻译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工作,向我们强调了翻译在中国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大卫·弗格森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当下中国与世界需要更为多元、更有质量的对话,需要表达和传递出更为真实的中国声音和中国形象,也需要更为理性和开放的受众群体,而青年人正是这样的群体。如今中国有一支由成千上万具有良好的外语翻译水平和国际视野的年轻人组成的队伍,他们是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最佳人选。通过音乐、时尚、美食、电影、酷炫的运动等这些青年人特有的交流方式,他们正在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关于
  • 2023-06-09
    ●●●●●4月3日,由中国外文局指导、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2023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宣部副秘书长汤恒,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杜占元出席开幕会并致辞,国际翻译家联盟主席艾莉森·罗德里格斯(Alison Rodriguez)通过视频方式致辞。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主持会议。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在开幕会上作主旨发言。开幕会上举行了2023年“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资深翻译家”、“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表彰仪式,11位翻译家荣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115名翻译家被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6位翻译家被授予“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荣誉称号。上海外国语大学共有5位教授获得表彰“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朱威烈(阿拉伯语)“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荣誉称号李正仁(英语)“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虞建华(英语) 冯庆华(英语) 邱懋如(英语)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朱威烈朱威烈教授在上外执教五十余载,深耕阿拉伯语言文化、中东与伊斯兰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在教学、科研、翻译领域都有着杰出贡献,完成国家部委和上海
  • 2023-06-09
    4月1日,中国翻译协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宣部副部长吕岩松、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中国翻译协会第七届理事会会长周明伟、国际翻译家联盟主席凯文·夸克等在开幕式致辞。 会议表彰了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资深翻译家、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友薛范(俄语、英语)荣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上外卫茂平(德语)、陈晓春(德语)、陆经生(西班牙语)、李维屏(英语)、蔡伟良(阿拉伯语)五位教授被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表彰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于2006年设立,是中国翻译协会设立的表彰翻译家个人的最高荣誉奖项,旨在表彰于对外文化传播、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各民族文化交流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翻译家。此前该奖项曾授予季羡林、杨宪益等30余位翻译界泰斗。 “资深翻译家”荣誉奖项设立于2001年,旨在激励广大中青年翻译工作者以老一辈翻译家为楷模,为构建繁荣、和谐、民主、文明的现代化中国、繁荣中外文化交流事业作出新贡献。至今受到该项表彰的翻译家已达3679人。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亲临表彰大会现场向受表彰的资深翻译家颁奖。 大会选举产生了协会新一届理事会和领导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