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玉:翻译符号学的理论与实践

发布者:冯瑜发布时间:2023-11-14浏览次数:10


2023年11月8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研究院主办的“译学家谈翻译”系列讲座第四讲正式开讲。天津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王铭玉教授以“翻译符号学的理论与实践”为题,围绕翻译符号学的特质及翻译符号学的典例娓娓道来,从理论与实践方向为大家提供一条走进翻译符号学的路径。讲座由上外翻译研究院院长王有勇教授主持,吸引了全国各地200余名专家学者和学生参与。



图片

王铭玉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从语言符号学走向翻译符号学的研究历程。自1988年接触符号学以来,王铭玉教授就已将语言符号学确定为自己的终生学术领域定位,而翻译符号学则是语言符号学的进一步拓展和自然延伸。


接着,王教授着重分析了翻译符号学的四大特质。他提出,翻译符号学以符号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符号学的方法论为指导,专门探讨翻译发生过程中的符码转换现象及相关问题。王教授通过阐述翻译符号学的基础、译域建构、逻辑推理模型、译域模型以及翻译符指过程的发生机制、解释机制、层次范畴等问题,总结归纳出翻译符号学具有四大特质:一是翻译符号学的外延观,它不但囊括传统意义上的翻译,还包括有形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更包括有形符号与无形符号之间的相互转换;二是翻译符号学的内涵观,它的核心学科内涵为翻译中的符号或符码转换,具体体现为符号过程与翻译、符号行为与翻译、符号关系与翻译、符号层级与翻译、符号间性与翻译、符号守恒与翻译、符号功能与翻译等层面;三是翻译符号学的关系观。一般的翻译研究主要探究翻译现象及其相关的参数,而翻译符号学要把与翻译相关的各种意旨关系纳入符号学的视域之中;四是翻译符号学的方法观。一般翻译研究多采用学科的通用研究方法,而翻译符号学把翻译视为符号的动态操作,涉及有形符号、无形符号的交替转换,所以,它不仅要采用一般翻译学的研究方法,还要采用符号学的研究方法。


图片


最后,王铭玉教授通过翻译符号学的典例分析揭示了其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他以《红高粱》系列作品为例,分析、对比、论证了《红高粱》的小说、电影剧本、电影台本、电影这四个符号文本之间的翻译符指过程和符号转换关系,进一步指出翻译符号学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在于:1.从模式角度来看,翻译符号学的文本阐释模式可解释不同翻译类型中的符码转换规律与内部机制,有效阐释符号转换生成过程中的间性问题,为翻译过程中不同符号系统表意实践共存、互动甚至对抗提供了全面、动态、开放的空间;2.从机制角度来看,符号的文本阐释机制应以符号意义的解读与解释为主旨,关注三种符号主体之间的互动与转换,并透视互文性、主体间性、意识形态与符码转换的关系;3.从体系角度来看,翻译符号学视域下的文本翻译具有多媒介、跨介质传播的性质,是在互文体系中构建集体文化记忆的有效传播方式,对翻译符号学的研究应置于符号文本域内、域际、超域翻译这个体系中。


王铭玉教授的讲座带领我们走进翻译符号学,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大翻译观,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式和理解视角。翻译符号学打破了传统符号学的束缚,让我们对所有的翻译现象有了一定的阐释力。翻译现象进入符号学的视野,其学科内涵也必能得到更大限度的解释。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