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1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研究院举办的“译学家谈翻译”系列讲座第一讲正式拉开序幕。在此次讲座中,翻译家刘浚以“忠实原著,读者为重”为题讲述了她与翻译搭档、英国著名翻译家、汉学家Nicky Harman(中文名韩斌)合作翻译贾平凹作品《暂坐》一书的过程,并就翻译重点向广大师生分享了她对文学翻译的几点思考。此次讲座由我校英语学院孙会军教授主持,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240余名专家学者和学生。
讲座伊始,刘浚老师开门见山以“活佛”一词的翻译解释了何为“忠实原著、尊重读者”。她谈到,一般情况下,藏学界认为“活佛”一词的恰当英译是“Tulku”(中文为“祖古”),但韩斌认为,书中的人物谈到“活佛”时指的是一个能为他们解决问题、带来希望的大师,他们并不了解这个称呼在藏传佛教里的真正含义,此外英国读者对中国文化和藏传佛教了解不多,因此用浅显的“Living Buddha”不但更符合原文的语境,也能避免给读者造成困惑。刘浚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准确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同时结合受众的情况遣词造句,才能让受众准确地接收信息。
///
在谈到合作翻译时,刘浚老师指出,在翻译中文小说时,中外译者合作有着很强的互补优势。以中文为母语的译者可以从原文的角度出发,准确理解中文的丰富内涵及其文化背景,这个过程类似于“推(push)”;而以外文为母语的译者则可以站在目标语言的角度,思考表达是否地道、易懂,这个过程类似于“拉(pull)”。在这样“一推一拉(push and pull)”的合作过程中,可以推动翻译达到更高的层次。
接下来,刘浚老师分享了文学翻译过程中常见的几个重点和难点,包括确定人物的名字和称呼、塑造叙述者和人物的鲜明声音、具象每个场景,以及时态变换尝试与叙述角度的一致性等。比如,为了反映小说中人物的亲疏远近,保留了“小”和“姐”这样的前缀和后缀(海姐:Hai-jie,小唐:xiao-Tang)。在涉及场景翻译时,刘浚指出,大部分文学作品由一个个场景组成,译者必须清楚地想象每个场景的细节,才能做到准确、合理的翻译。中英文的差异使得翻译当中尝试不同时态成为可能,适当使用现在时能更好地抓住读者,引人入胜。
在讲座最后,刘浚老师强调,每部文学作品都是有机体,人物随着情节展开而越来越丰满立体,翻译应当深入体会原著的精髓,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同时把目标读者放在心中,努力找到最地道、生动、出彩的表达方式,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学翻译作品。
翻译研究院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