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鑫:阿拉伯国家出版与阅读现状兼论中国图书阿译现状与发展趋势

发布者:冯瑜发布时间:2023-04-06浏览次数:49

 202346日,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研究院举办的汉学家谈翻译系列讲座正式拉开序幕。第一讲主讲嘉宾是著名埃及汉学家兼出版人艾哈迈德·赛义德(中文名:白鑫)博士,他曾荣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和中国出版集团图书走出去贡献奖,享有当代阿拉伯世界的马可·波罗的美誉。讲座主要围绕阿拉伯国家的阅读现状、阿拉伯国家阅读增长的障碍、沙特和埃及的阅读现状、阿拉伯国家的翻译现状以及中文图书在阿拉伯国家的翻译与发展现状等问题而展开。

 


白鑫博士首先介绍了阿拉伯人目前的阅读状况。他指出,通过研究阿拉伯人的网上阅读率和阅读内容、所购买的书籍、二手书市场规模和图书借阅情况等方面,可以了解阿拉伯人当前的阅读材料。有数据显示,目前阿拉伯人的阅读内容正在发生变化,宗教类书籍阅读率有所下降,而小说类书籍相比之下更受欢迎。阿拉伯地区的阅读呈现年轻化、文学化趋势。

 

 接着,白鑫博士提出了影响阿拉伯地区阅读增长的几大阻碍。首先,阿拉伯国家缺少相关政策支持公共图书馆,而现有图书馆则存在工作效率低下问题,这难以激发阿拉伯民众的阅读热情。其次,关于阅读的电视节目和广播也被大量取消,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半岛台读书节目《良书益友》(الكتابخيرجليس)的取消。同时,阿拉伯国家也没有推动阅读的项目,大部分学校也取消了阅读课。而在出版社方面,白鑫博士强调,埃及的出版社由于市面上的盗版书籍、出版社的内部架构、缺少校对编辑工作以及出版社资质等方面的原因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白鑫博士还提到,如今阿拉伯人更喜欢阅读短篇和相对简单的书籍,长篇书籍鲜有受众,因此,书籍出版时应当尽量控制在300页以内。其次,图书摘要在阿拉伯地区越来越受欢迎,摘要阅读类的APP也吸引了大量读者。社交媒体也推动着阿拉伯地区图书宣传方式的变革,为其带来机遇与挑战。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图书的传播可以凭借社交媒体进行多次宣传以提高知名度。网上阅读群的出现也为图书推广带来了机会,它可以凭借其巨大的影响力成为图书推广的强有力的工具。但同时,部分博主也会对书籍进行评判,降低读者对一些图书的购买欲望,这会对图书和出版社带来负面影响。

 

 关于埃及的阅读情况,白鑫博士指出,在上世纪90年代,在国家的推动下,埃及出现了大量关于阅读的广播和电视节目,这促使埃及阅读人群的增长。另外,埃及还出现了家庭图书馆,为家庭成员提供阅读和交流的机会,有力推动了埃及阅读的发展。

 

 接下来,白鑫博士就阿拉伯国家图书翻译现状问题做了着重介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方统计,1979-2019年间翻译成阿拉伯语的书籍数量为5399本,而其中在埃及出版的书籍为3700本。如果再加上私人出版社出版的作品,实际数量还会更多。而阿拉伯国家35%-50%的图书是翻译过来的,在这些被翻译的图书中,80%左右的图书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10%左右是西班牙语,5%左右是中文。

 

 白鑫博士强调,中文图书的翻译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9年翻译的书籍数量已达到400册。一带一路倡议带来了中国图书在阿拉伯国家的巨大变化。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以及中阿关系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希望更好地了解中国。目前,中国实施了5个图书翻译项目,包括丝路书香工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自2018年起,每年有50本甚至更多的阿拉伯语书籍被翻译成中文,同时,中国政府与阿盟也资助双方的翻译合作项目,这进一步推动了双方书籍的互译工作。

 

 白鑫博士也提出,中阿图书互译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语言问题。中阿互译的书籍中,99%的书籍是经由英语翻译的,而非直接中阿互译,这必然会造成部分内容的流失,也会造成一些翻译错误,例如人名、地名等。其次是翻译问题。由于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差异较大,双方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往往会遇到诸多挑战。由于缺少对异语文化、社会背景等知识的了解,再加上中阿语言本身具备的独特性,译者往往很难做到准确而又富于内涵的翻译。

 


在讲座的尾声,白鑫博士强调,翻译是一种艺术和科学。翻译不是机械地逐字翻译,而是准确理解原文意思,而后翻译出文字背后的内涵。因此,缺乏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很难有成功的翻译。翻译如同在石头上雕刻,如果只是拿着工具打磨,不能赋予其内涵,翻译作品最终只会变成石头;而如果对其进行精雕细琢,同时给予它自身的特色,那么,翻译作品便能拥有自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