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学观点|鲍晓英:当代中国形象的“他塑”与“回塑”———以中国当代女性小说英语世界译介为例

发布者:冯瑜发布时间:2023-06-09浏览次数:111



摘   要:本文从形象塑造的可运作性投射性互动性三个维度全面梳理英语世界对中国当代女性小说的译介,探索英语世界译介中国当代女性小说中“他塑”当代中国形象的运作方法、该形象对英语世界的投射,以及中国如何通过该形象返现英语世界,反思自我,实现当代中国形象的“”。研究发现,英语世界通过翻译选材、图书馆藏、媒体评价等不同运作方法对中国当代国家形象进行“他塑”,该形象投射出英语世界对中 国固化的集体想象、读者的阅读喜好和图书市场的商业利益。本文提出未来中国可以从女性小说创作内容、 创作手法和文学作品翻译选择等不同路径对当代中国形象进行“回塑”。

  

关键词:形象他塑和回塑; 运作; 投射; 中国当代女性小说; 文学译介

1. 文学译介与国家形象塑造

      形象是对某种文化现实的描述,在特定社会历史中逐渐形成、传播、强化和定型。国家形象是一国的民众形象、社会形象、文学形象、文化形象等形象综合体。当代形象学认为,异国形象是人们对一个国家民族、社会、文化的想象,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Doorslaer et al.2015: 8-10)。对异国形象的塑造首先表现为可运作性,即形象塑造者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运作对异国形象进行塑造。形象研究不应局限于探讨异国形象的真伪程度,而应关注形象塑造者如何通过不同方法塑造 异国形象。其次,异国形象具有投射性,即形象有言说“他者”和言说“自我”的双重功能,异国形象 是形象塑造者对异国“他者”的言说,也是形象塑造者“自我”的投射。同时,形象塑造具有互动性, 通过异国形象可以促进“自我”与“他者”、“本土”和“异域”间的互识、互现,促进自身形象的构建 (Pageaux 1994: 60-81) 。 

      文学译介是国家形象构建尤其是对源语国家形象构建的重要途径。文学翻译作品所呈现的 源语国家形象,通过目标语文化中传播产生影响,使得目标语文化社会对该翻译作品所呈现的国家成某种相似的、固定的认识和看法,这种在文学化同时社会化的运作过程中对异国看法的总和即源语国家的“他者形象”(巴柔 2001: 154) ,是通过文学翻译作品呈现出来的另外一个国家、民 族、社会和文化的形象。翻译具有保护和改变源语文化形象的双重功能(Lefevere 1992: 125-127) 。文学翻译能基于不同立场和目的对源语国家进行异国形象塑造。对源语国家形象塑造的 可运作性在文学译介中主要表现在: 形象塑造者通常选取源语文化里某些作品进行翻译而屏蔽其他作品从而为作品在目标语文化中呈现某种特定的形象甚至偏见提供可能、通过对翻译作品的出版、评价、销售与收藏等运作对源语国家形象进行接受、过滤和重新定位。异国形象塑造的投射性 表明通过文学译介塑造的源语国家形象既是对源语国家的言说,也是形象塑造者自身的投射。异国形象塑造的互动性表明翻译作品的源语国家可以通过形象塑造者“他塑”的自身形象返现形象塑造者,反思自我,促进自身形象的重构和“回塑”。

      中国当代女性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20 世纪 80 年代文学喧嚣变革潮流中发展繁荣至今,涌现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女性作家作品,也有许多作品在海外得到了翻译和传播。本文挖掘和整理英语世界翻译的中国当代女性小说,研究英语世界译介中国当代女性小说中“他塑”当代中国形象的运作方法以及该形象对英语世界的投射,探索实现当代中国形象“回塑”的方法和路径。

图片

2. 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及其英语世界译介

      女性文学泛指女作家作品,尤指女性作者以呈现女性意识和性别特征为内容的文学(徐颖果 1997: 95) ,是建立在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言说主体基础上的审美艺术(任一鸣 2009: 1) 。中国当代女性小说的发展与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发展息息相关。五四时期民主革命 意识的觉醒促进了中国女性意识最初的觉醒,女性书写开始从“无”到“有”,表现为女作家以书写 自身的形式确立自己在历史书写中的位置(王怀昭 2021: 5) 。这一时期代表作家有卢隐、凌叔华、 萧红、白薇等,创作内容涵盖对母爱的讴歌、对男性阶级压迫和封建礼教的反抗以及对平等权利的 追求。新中国成立(当代女性文学开始阶段) ,女性文学主要体现为“女英雄模式”,即要像男性一 样以投身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来实现自我价值与身份认同(赵树勤 2001: 9)。这一时期女性小说 以革命叙事和政治话语为主,代表作家有丁玲、刘真、杨沫、茹志鹃、陈学昭、袁静、草明、白朗等(李海燕 2016: 179) 。20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的新时期女性书写进入了发展繁荣阶段,这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和西方女权主义理论话语与文化资源的涌入等带来的女性思想解放、言论自由和文学中对人性的释放。80年代初,张洁小说《方舟》的出版标志着女性小说进入带有“自发的、本能的、抗议性特征”的女性意识阶段,代表作家有张洁、张辛欣等。80年代中后期,女性文学进入女性话语建构阶段,更注重性别体验、女性感觉和经验,最具代表性作家包括王安忆、残雪、铁凝等。90 年代起,当代女性文学进入女作家重新书写母性史的阶段(杨义 2011: 321-349) ,女性个人化话语得以构建,女性文化身份得以凸显,出现了一大批女性作家,如徐坤、林白、陈染、翟永明、伊蕾、叶梦、斯妤等,她们的作品“主旋律是女性自我身份的呼声,题材上是对躯体感觉、私人经验和情色话语的关注,讲述方式上是自传体与自白式写作的风行”(赵树勤 2001: 10-12)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私人化的女性写作和物欲化的身体写作,代表作家有陈染、卫慧、棉棉、安妮宝贝等。进入21世纪,女性小说借助发达网络呈现多元化发展特征,张悦然、春树等80后新生代女写手创作的青春小说受到广泛关注。 

      通过翻译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构建中国形象一直是国家努力实现的目标,中国当代女性小说是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重要内容。新时期以来,国家通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出版了11部当代女 性小说英译选集,其中包括《七位当代女性作家》《当代女性作家》七部系列等; 通过11部文学选集、“熊猫丛书”和《中国文学》杂志国家译介了40多位中国女性小说作家的作品,主要包括郑敏、 航鹰、陆星儿、新凤霞、冰心、茹志鹃、袁静、丁玲、杨沫、王安忆、张洁、黄宗英、宗璞、谌容、张抗抗、残 雪、刘索拉、彭小莲、蒋韵、丁小琦、迟子建、池莉、程乃珊、苏叶、毕淑敏、西鸿、叶梅、范小青、铁凝、张 欣、叶梅、陈乃珊、张辛欣、桑晔、白峰溪、方敏、杨妮、张欣、徐坤等。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繁荣以及国家对当代女性小说的积极译介等因素使得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进入了英语世界译者的视野。英语世界译介了莫言、余华、阎连科、苏童、毕飞宇、麦 家、刘慈欣等中国当代作家作品,同时也翻译了众多中国当代女性小说。从世界最大文献信息 服务机构“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中国文学海外推介网站 “纸托邦”(Paper Republic) 等不同途径最新搜索到的英语世界译介的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具体情况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英语世界主要翻译了 70 多部中国当代女性小说,译者主要是英语世界汉学 家和华人学者。

3. 当代中国形象的英语世界“他塑”  


     英语世界在新闻媒体、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不同领域塑造着当代中国形象,文学译介作为形 象塑造重要途径,也成为其“他塑”当代中国形象的重要维度,其在中国当代女性小说译介中通过多种形象运作方法塑造着当代中国形象。


3.1 形象塑造运作方法 

3.1.1 翻译文本选择 

      翻译是选择的过程,从原文本选取到词汇的运用,翻译每个行为无不涉及多种选择的确定,选择贯穿于翻译全过程,翻译过程中越是宏观层次的选择,越明显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翻译选择影响着源语国家形象的构建。在翻译文本选择上,译者总是倾向于本族语意识形态和文化立场(袁伟、许宝强 2001: 87) 。英语世界译者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向 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中国当代女性小说翻译文本选择上,虽然一些具有独特性的小说,如迟 子建的民族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郝景芳的科幻小说《流浪苍穹》等得到了他们的翻译,但是由 于受主流意识形态及西方对中国的文化态度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翻译符合英语世界主流意识形态及其对中国形象集体想象的作品,具体表现在: 1) 屏蔽了那些政治话语和革 命叙事为主题和中国推崇的女性作家作品,如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茹志鹃的《百合花》《草原上的小路》《剪辑错了的故事》、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2) 屏蔽了那些展 现中华民族积极形象的作品,如: 宗璞作品被翻译的是描写灾难和痛苦的《三生石》而不是入选“新 中国70 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表现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和博大胸襟的《东藏记》,铁凝作品被翻译 的是其描写性爱情色的《大浴女》而不是入选“新中国 70 年 70 部长篇小说典藏”主要表现抗战历 史背景下一群中国人生活意趣和团结抗敌的《笨花》; 3) 翻译最多的是描写中国贫穷落后、社会压 迫黑暗困苦的作品,如欣然的《见证中国》《中国的好女人们》、虹影的《饥饿的女儿》、残雪的《贫民窟是我的家》、徐小斌的《羽蛇》、陈若曦的《尹县长》等。正如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些写政治的粗暴、写当代社会的黑暗、写当代中国人的苦难、写社会风气沉沦的作品,特别受到 西方的追捧,在中国被禁的书就是西方必出的书”(许多 2017: 100) ,方方的《方方日记》被翻译为 《武汉日记: 来自隔离城市的快报》在西方受到追捧就是一个例子。 

3.1.2 英语世界图书馆馆藏 

      翻译作品选入目标语世界图书馆成为馆藏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目标语国家对作品的态度,影响着源语国家形象。表 1 中的从“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 搜索到的英语世界中国当 代女性小说馆藏量数据表明,英语世界图书馆收录了表中几乎所有翻译作品,然而收录相对较 多的主要包括欣然、王安忆、虹影、铁凝、徐小斌、郝景芳、残雪、卫慧、张洁、杨绛、陈若曦、戴厚 英、春树、棉棉、卫慧、张洁、春树、迟子建、张洁、杨绛等作家的作品。考察2000年以后出版的作 品馆藏量发现,排在前列的是旅美华人欣然的《见证中国》和《中国的好女人们》,紧随其后的包括王安忆的《长恨歌》、虹影的《饥饿的女儿》、郝景芳的《流浪苍穹》、残雪的《最后的情人》《贫民窟是我的家》、铁凝的《大浴女》、卫慧的《上海宝贝》、徐小斌的《羽蛇》、春树的《北京娃娃》、棉棉的《糖》、邱妙津的《蒙马特遗书》、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方方的《方方日记》等; 2000 年之前作品馆藏量较多的包括陈若曦的《尹县长》、王安忆的《小鲍庄》《流逝》、刘索拉的《混沌加哩》、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杨绛的《干校六记》、戴厚英的《人啊,人! 》、竹林的《蛇枕头花》等。 

       研究馆藏量较多的作品可以发现,这些作品主要包括: 1) 契合英语世界对贫穷落后中国刻板印象和集体想象的符合其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品。例如,欣然的《见证中国》描写的是中国当代社会偏远落后农村的生活镜像、文化心理及社会问题; 《中国的好女人们》在西方世界大获成功,被翻译成27种文字,在50多个国家地区出版,在英澳等8个国家登上畅销书排行榜,该书展现中国现当 代女性生存在残存封建传统观念国度的甜酸苦辣; 徐小斌的《羽蛇》描述的是五代女性与中国残酷现实的抗争及其在命运长河里的沉浮; 虹影的《饥饿的儿女》曾进入英国最大图书连锁店WATERSTONES的畅销书排行榜,该书把饥饿年代中国的苦难以及濒临绝望重压下人们心理的变 态描写得令人不寒而栗; 卫慧的《上海宝贝》、铁凝的《大浴女》、棉棉的《糖》、春树的《北京娃娃》等 在中国被禁后很快就在英语世界出版,《今日美国》介绍《北京娃娃》时特别以《北京禁书: 一个厌倦 了的宠坏了的坏小孩日记》作为标题吸引眼球。2) 涉及性爱等话题作品。美国普通读者喜爱的中 国文学小说大多以性爱、政治、探案为主题 (吴赟 2015: 40) ,为了迎合读者对中国的想象和阅读喜好,卫慧的《上海宝贝》英文版封面还添加了副标题“一个关于爱情、性欲和自我发现的故事”; 铁凝 的《大浴女》馆藏量很高不仅因为“文革”是其部分时代背景,也因为其描写了中国社会变迁之下的 爱欲纠缠和人性纷争( Lovell 2013-03-22) ,棉棉、春树等作家的作品也因直书性爱受到欢迎; 出 版社最初主张把王安忆的《长恨歌》书名改成《上海小姐》吸引读者。张洪凌曾对为何选择翻译《大浴女》解释道: “选择翻译铁凝前我也考虑过刘震云和韩少功,但我的文学代理商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寻求商业出版社,最好是选择读者感兴趣的作品。(张洪凌等 2017: 12) 卫慧、棉棉、春树等人 的作品因突破中国文学禁区,直书性爱,成为英语世界翻译的一大原因。3) 契合了西方主流诗学的作品。决定译作形象的两个重要因素首先是译入语主流意识形态,其次是译入语文化中的主流 诗学 (Lefevere 1992:125-127) 。残雪的作品拥有较多馆藏量,一大原因是其写作手法符合西方诗学传统。残雪以卡夫卡等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为学习对象,大量运用象征、西方意识流、拉美魔幻主义等写作手法进行文学创作,有着明显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特色,加上其叙事取材于自我经验,描述当代中国人的焦虑、恐惧和异化,不经意间契合了西方现代派的叙述方式 ( 奉荣梅 2015-9-29) 。残雪认为因为自己关注并剖析人性,结合西方审美和中国文化底蕴创造中西混合体,所以能被西方较好地接受(Zang Jixian 2016-05-25) 。残雪的《最后的情人》英译本 2014 年出版不久便获得美国2015年度“最佳翻译图书奖”的小说奖,评委会评价该小说激进、不妥协,将小说形式推进到新的领域,其中梦幻世界的旅行体现了残雪的独创性。

3.1.3 英语世界媒体评价 

      民众对他国的认知及其心目中的异国形象深受大众传播媒介影响,异国形象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大众媒介传播构造的信息环境掺杂着现实与虚幻的想象,受制于传播环境中长期形成的认 知偏见(徐剑等 2011: 17-18) 。文学译介中,源语作家及作品在目的语文化中受到大众传播媒体评论,如文学研究者的学院式批评,报纸、网络、电视的媒体批评等都影响并塑造着源语国家形象。 

      英语世界报纸杂志等媒体对中国当代女性小说的报道和评价展现着主流媒体的观点和态度,塑造着中国的他者形象。对英语世界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媒体报道评价研究发现: 1) 那些符合英语 世界意识形态的作品同样大多得到了报道和评价。例如,针对欣然的《中国的好女人们》,《纽约客》评价“本书是一次突破,是中国女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抗议”; 《科克斯评论》说“该书记录了被政治革命扭曲或摧毁的生活”; 《华盛顿邮报》评价“书中故事具有优秀小说的所有力量”; 《落基山新闻》说“作者把读者带进中国女性的世界,记录了她们对其简单但可怕的生活描述,是一部真实的具有爆炸性的社会历史”; 《经济学人》评价“该书让读者了解到无休止的政治运动及其对中国家庭生活的恶劣影响; 《时代周刊》说“书中故事感人又骇人,简直令人心碎”; 《国际观察家》 说“该书带领读者踏上了一段痛苦的发现与宣泄之旅,表达了对那些在恐怖悲剧中幸存下来的女性的敬畏以及对那些未能幸存下来的女性的悲痛”。欣然的《见证中国》同样有很多评价,《纽约时报》评价: “欣然通过讲述不同故事来展示中国大众是如何在步调一致社会体制中坚持自我”; 《泰晤士报》说“欣然让我们看到中国人说话不敢跨越的红线”; 《科克斯评论》说该书“揭露了不 会写入课本的极其宝贵的社会历史”; 《出版商周刊》评价说“该书激动人心且极其真实地描述了毛主席和当前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者们的生活……证明了中国人民是多么的坚韧与顽强”; 陈若曦的内容恐怖残酷描写“文革”的纪实小说《尹县长》作为异见小说获得了包括《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在内的几乎每家主流媒体的热烈评论,《尹县长》译本被用来充当“西方宣传武器以唤醒那些新 中国的迷恋者”; 虹影描写苦难中国的《饥饿的儿女》《好儿女花》等作品也有很多评价,如在《好儿女花》评价中,《出版商周刊》说“虹影描绘了本世纪中叶中国政治和情感的动荡与压迫中人们面对侮辱和伤害内心不屈不挠的抗争图景”; 《纽约时报》说“小说以残酷的笔触真实描绘了一个年 轻女子的思想和身体如何遭受穷苦和无爱的世界的伤害”; 《纽约客》说“这本书带着近乎残忍的优雅深度探索了个人和民众受到的压迫”; 《旁观者》说“该书总让人想起近代中国历史中发生的 骇人故事”…… 2) 那些符合读者阅读品味以及有商业利益的作品也引起了英语世界媒体的关注。如葛浩文所言,西方人喜欢的中国文学作品是政治多一点的、性爱多一点的、科幻的,这类作品常常会被媒体评价,如BBC如此评价棉棉的《糖》: “棉棉挑战了中国,其小说《糖》因具有突破性被禁,该小说描绘了两座大城市的年轻人之间的性爱与毒品,棉棉的作品意在反映今日中国年轻人的恐惧和感受”。《出版商周报》评价铁凝的《大浴女》“精巧地描绘了努力满足自己美食、同伴、家 庭、社会、性和爱的需求的四个女性的心理”; 《书单》称“书中那些痛苦与冲突的片段中充满了令人心痛的美感”; 《纽约客》的评价重点强调“文革”的影响,“女主人公的行为举止由文革塑造,在那段充满无知和压迫的岁月里,处处弥漫着格格不入可能带来的危险“; 《多伦多星报》评论“这部作品成 功地给我们展现了那个痛苦多难的年代”…… 3) 英语世界主流媒体评价中国当代女性小说时更多集中在其主题和内容,对中国当代女性小说的文学性、艺术性、现代性等文学特质关注相对较少。 

3.2 “他塑”的当代中国形象 

      英语世界在意识形态、诗学观念、商业利益、阅读喜好等影响下通过选取中国当代女性小说中一些特定作品进行翻译,从而为作品英语文化中呈现符合其想象的特定形象和偏见提供依据,再通过其翻译选择、翻译作品评价与收藏等运作对当代中国国家形象进行接受、过滤、定位,“他塑”了一个符合其集体想象的当代中国形象: 英语世界译介的中国当代女性小说中,当代中国形象是国家贫穷落后,政治压迫,社会黑暗,民众生活贫困、精神困顿,中国女性在苦难中隐忍或在迷茫中 放纵,许多落后的传统仍然残留在社会中甚至大行其道,即使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依然饱受贫困和压迫。这种形象显然与现代化进程中高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现实不相符合。



4.当代中国形象的中国“回塑”


4.1 形象的“投射” 

      形象塑造者在注视他者的同时,也赋予自己这个注视者、言说者、书写者以某种形象(巴柔 2001: 153-184) ,异国形象在言说他者的同时,也是形象塑造者自我的投射,英语世界“他塑”的当 代中国形象是其对中国的言说同时是对英语世界的投射。首先投射的是英语世界对中国有着固化的集体想象。英语世界长期在政治意识形态等影响下形成了对当代中国根深蒂固的集体想象,即中国贫穷落后、民众贫困受压迫的形象,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印象“也还停滞于封闭乡村、政治迫 害或扭曲的性爱等偏狭之隅”(人民日报 201-09-04) ,正是基于其对中国国家、民众、文学等形象的集体想象,在翻译选择、媒体关注、图书馆馆藏上大多选择契合这一想象的文本进行翻译、评论和收藏,其对中国的固化集体想象影响着其对中国当代女性小说的翻译选择,而其翻译选择又加固了其对中国形象的想象这些进一步说明,在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今天,西方对中国的印象并没有因为中国经济的崛起而有所改变,整个西方仍固执地停留在几十年前形成的对贫穷落后中国惯性固化集体想象。其次,英语世界的翻译文本选择、媒体报道评价等运作投射的是其评判文学的诗学标准。英语世界较少关注中国当代女性小说的文学性、现代性 等文学书写特质,仅有残雪作品创作手法获得关注。残雪作品能够得到关注顺利进入英语世界获 得较多图书馆馆藏和较高评价,其重要原因也是其写作手法契合了西方现代派的叙述方式,有着明显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特色,符合西方主流诗学,这投射出西方文学在世界文学场域中仍然占据主导和中心位置,西方诗学仍然是评价一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接受所遵循的主要标准。英语世界对当代中国形象的“他塑”同样投射了英语世界读者阅读喜好和图书市场商业利益之所在。

4.2 形象互动中的形象“回塑” 

      国家形象塑造是一个由自我构建和他者想象互动促成不断变化的过程,从他者的角度可以审视自我,促进自身民族文化形象的构建和变化。翻译与形象的互动关系使得翻译可以通过社会化 运作构建源语国家形象,而源语国家形象反过来也影响制约着文学翻译过程多层次的选择以及翻 译作品的传播与接受。长期以来,中国的国际形象以“西方塑造”为主,西方凭借其话语强大的传播力成了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决定性的力量,我国国家形象因此呈现出很强的“他塑”性,且不断被质疑、被误读、被曲解(吴赟 2019: 72) ,英语世界译介中国当代女性小说中塑造的当代中国形象就是一个明证。同时,在国内,通过译介中国文学塑造中国形象过程中,也常常对中国文学在译入语文化旅行所带来的反馈关注不够。当前应该关注自我形象的重构和提升,通过他者反观自我, 通过英语世界译介当代女性小说构建的当代中国形象了解英语世界和英语文学,审视自我,从理论层面反思,从实践层面调适,将之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对中国形象进行“回塑”。 

      通过译介当代女性小说实现当代中国形象的国家“回塑”的方法和路径包括: (一) 创作内容应与时俱进。中国当代女性小说的创作内容应紧跟时代,向世界生动、智慧地讲述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故事。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很多书写的是那段贫穷落后艰苦年代的历史,这一书写不经意中契合并强化了英语世界构建的对落后苦难中国形象的集体想象,未来的女性文学作品在书写历史的同时需更多以新时期尤其是新世纪快速发展的中国为时代背景,书写内容应包括既有普世性情感与主题又具中国本土经验和特色的当代中国的“女性故事”“人的故事”“社会故事”“民族故事”等,这样有助于推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构建新的当代中国国家蓬勃发展的形象、女性独立自强的形象、社会稳定平安的形象和民族勤劳向上的形象等,更多地让国外读者感受中国与世界共时的当代性,努力改变西方对中国贫困落后的印象,塑造全新的中国形象; (二) 在创作手法上寻求共通的世界性。虽然西方文学并非世界文学的唯一标准,走向世界也不是走向西方文学,然而在世界文学流通领 域里大多数翻译作品来自西方文学,西方文学的诗学在世界文学场域中仍然占据主导和中心位置。因此,未来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创作中要努力深入挖掘、研究西方文学的文学性、现代性等诗学之所在, 寻求共通的世界性,形成一种非西方却受西化影响的文学性、现代性,这样有助于建构既有当代中国本土经验又符合世界文学潮流的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将当代文学的“走出去”悄然转化为“走回来”重塑自我,提升当代文学的审美特质,争取“中国性”与“世界性”合二为一,让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助益中 国当代文学发展(季进2021: 45,46) 和中国形象的重构。(三) 精心选择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进行翻译 和传播。通过译介包括女性文学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实现中国当代形象的重构和“回塑”,首先要对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海外的意识形态、诗学观念、受众阅读心理审美观念和图书市场等进行全方位调查和研究、对世界文学应具备的文学特质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然后从中精选出文学作品进行翻译。这些作品一方面在主题内容上应符合传递中国新形象有助于中国形象的“回塑”,另一方面在创作手法上需要符合世界文学潮流,与流通于世界的优秀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共通的世界性。翻译文本生成之后,还要重视译作的传播,努力促使其进 入译入语世界被阅读、评论、研究、报道、收藏等,只有这样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才可能成为从翻译中获 益的文学,被传播与被接受范围超出其所属文学和语言范围,进入世界语境流通,在超越本土文化的 范围内流传(Damrosch 2003: 4,22) ,为“回塑”当代中国形象做贡献。 

      世界范围内文化霸权依然存在,国际文化流通领域里一半的翻译作品均译自英语,英语在世界翻译市场上仍然占据主导和中心位置,甚至是“超中心的地位”(Heilbron & Sapiro 2007: 95) 。中国独特历史文化与现实国情决定了当代中国与西方存在着巨大差异,也决定了中国形象塑造和传播中必然会出现对 抗性。如何拉近中国自我塑造的形象与英语世界“他塑”形象之间的距离,如何消弭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中的不平等现象并努力将之转化为进行自我完善的正能量,如何通过译介包括中国当代女性小说的当代中国文学塑造全新的当代中国形象,改变西方固化的对中国的印象,如何跨越意识形态、文化偏见等障碍实现当代中国形象的“回塑”,是所有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深入研究并努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Damrosch,D. What Is World Literature? [M]. Princeton & Oxfro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2] Doorslaer,V. L., Flynn,P.&J. Leerssen. Interconnecting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Imagology[M].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5. 

[3] Heilbron,J.&G.Sapiro.Outline for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Current Issues and Future Aspects [M].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2007. 

[4] Lefevere,A. Translation,Rewriting,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1992. 

[5] Lovell,J. The Bathing Women by Tie Ning – Review[N]. The Guardian,2013- 03-22. 

[6] Pageaux, H.D. La Littérature Générale et Comparée[M]. Paris: Armand Colin,1994. 

[7] Zhang,J.Q&A with the Chinese Author Can Xue on the State of Chinese Literature[N]. Sixth Tone,2016 - 05 - 25. 

[8] 巴柔. 形象[C]/ /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 奉荣梅.残雪: “小众”文学能否走进大众视野? [N]. 长沙晚报,2019-09-29. 

[10] 季进.论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走出去”与“走回来”[J].文学评论,2021,( 5) : 41-47. 

[11] 李海燕. 政治·个人·性别———“十七年”女性文学的多元话语现象[J].学术交流,2016,270( 9) : 178-182. 

[12] 任一鸣.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简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3] 王怀昭. 百年中国女性文学的历史性呈现———评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J]. 学术评论,2021,(1) : 46 - 52. 

[14] 文学走出去,根基是思想内涵[N].人民日报,2014 - 09 - 04. http: / /www.chinawriter.eom.en.

[15] 吴赟. 英语视域下的中国女性文化建构与认同———中国新时期女性小说的译介研究[J].中国翻译, 2015,36( 4) : 38 - 44. 

[16] 吴赟.国家形象自我建构与国家翻译规划: 概念与路径[J]. 外语研究,2019,36( 3) : 72 - 78. 

[17] 许多.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译介与接受的障碍及其原因探析[J].外国语,2017,40( 4) : 97 - 103. 

[18] 徐剑,刘康,韩瑞霞,曹永荣.媒介接触下的国家形象构建———基于美国人对华态度的实证调研分析[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8( 6) : 17 - 24,108 -109. 

[19] 徐颖果.中、英女性文学及其女权主义文学之比较[J]. 北京大学学报,1997,( 2) : 95 - 100. 

[20] 杨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1949 - 2009) [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1] 袁伟,许宝强.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2] 张洪凌,J.Sommer,李想.关于铁凝《大浴女》英译的访谈[J]. 作家,2017,( 10) : 11 - 15. 

[23] 赵树勤.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M].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鲍晓英,女,安徽安庆人,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中国文化外译研究。


文献来源原载《外国语》2023年第2期,第99-109页,推送已获作者授权,引用请以期刊版为准。


以上文章来源于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